抗抑郁治疗需要耐心。抗抑郁药起效需要时间,通常为2~4周。医生通常会从较低剂量开始为患者用药,让患者身体逐步适应药物,再根据耐受情况缓慢加至治疗剂量。在治疗期间,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身体不适(如轻微的恶心、头痛等),但这些不适通常会随着身体适应而逐渐减轻。因此,患者在进行抗抑郁治疗时需要耐心和信心,坚持用药,不要期望立竿见影的效果,不要因短暂不适而放弃用药。
要定期复诊。在治疗初期,复诊频次可能较高(通常每1~2周复诊1次),目的是让医生评估身体初步反应、监测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。用药一段时间后,复诊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,但通常不超过3个月。每次复诊时,患者应如实反馈症状改善情况、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其他身体变化。
遵医嘱停药。当病情稳定、准备停药时,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数周甚至数月缓慢减量至停药,以帮助神经系统逐步适应。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头晕、烦躁、失眠等撤药反应,影响疾病恢复。遵医嘱缓慢减量至停药,有助于降低抑郁症复发风险。
特殊人群使用抗抑郁药需要格外谨慎。儿童用药前应严格评估必要性,仅在症状严重影响生活且心理治疗无效时,由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临床安全性数据较充分的药物。儿童用药剂量应由医生按其体重或年龄精准计算,避免过量。由于部分抗抑郁药可能使孩子产生自杀想法,家长应密切监测孩子用药期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,尤其是在用药初期。孕妇应尽量避免用药,若需要用药,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,且在用药期间定期产检,监测胎儿发育情况,同时记录自身情绪变化,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。哺乳期女性用药期间最好暂停哺乳,可以改用配方奶喂养。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病,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,用药期间应关注药物相互作用。